首都博物馆新馆——这座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、会集展现中华文明精华的博物馆,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6号矗立近20年,向天南海北的游客叙述着北京悠长的前史、漫长的文脉。
这是2025年5月11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拍照的首都博物馆外景。新华社记者 胡竞文 摄
2023年年末,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正式面向大众敞开,首都博物馆本馆和东馆在北京的“一西一东”,一同叙述着北京“都”与“城”的故事。
这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夜景。(首都博物馆供图)
2025年世界博物馆日我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举办。让我们一同探寻首都博物馆“镇馆之宝”,从中汲古润今、传承文脉。
1974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的堇鼎,带有“匽侯”等铭文。专家称,这为探寻北京城市文明的源头供给了重要实证。
鼎口稍向内敛,口沿外折、方唇、直耳,鼓腹、兽蹄形足,两耳外侧各饰一组两端相对的龙纹,口沿之下饰一周兽面纹带……堇鼎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、最重的一件。在西周初期就出现体积如此巨大的鼎,反映出其时北京地区的冶矿与铸造职业规划很大,生产技术高度发达。
伯矩鬲造型严肃、纹饰奇巧,铭文明晰且有较高研讨价值。
牛是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比较常见的体裁,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青铜纹饰却极为稀有,纹饰如此杂乱的铜器一次浑铸成型,反映了西周时期极为高明的青铜冶铸水平。
卮为古代盛酒的器皿。此卮的盖面呈弧形,正面有一圆形平顶钮,钮周围立雕卧狮、卧虎、辟邪三兽。卮底部以三个等距离兽首吻向下为足。
夔龙纹源自夔纹,夔在《山海经》中被描绘为“状如牛,苍身而无角,一足,出入水则必风雨,其光如日月,其声如雷。”夔龙纹将夔纹和龙纹相结合,是身份等级的标志,与凤纹一同出现在此玉卮上,具有吉利的涵义。专家称,此玉卮是仿古器,应是供欣赏把玩所用。
玉文明在我国传统文明中有着广泛的影响,历朝历代的人们对玉的喜欢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琢玉工匠。“子刚”为明代姑苏名匠陆子冈(刚)的刻款,这件白玉夔凤纹卮的刻款就刻在镂空圆形柄下方。
此件青花凤首扁壶全体画面丰满,纹饰生动流通,釉质莹润。青花料选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,瓷器外表出现的色彩艳丽淡雅、略有晕散。整个图画出现出鸣凤展翅飞翔于花丛之上的意境。
扁壶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扁壶造型,壶流选用模制成型、壶柄以捏塑成型、壶身为雕镶成型,最终组成全体,制造工艺烦琐。
青花瓷在我国陶瓷制造开展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。制瓷业开展到元代,青花瓷的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此件扁壶正是此时期的产品,它是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、青花图画装修与造型工艺相交融的表现,给人以新颖、独特、特别之感,可谓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。
此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,上为瓶、下为座,瓶、座相接。瓷瓶通体施天蓝色釉,器身出现多处不规则的紫红色、蓝褐色斑纹,更显瑰丽多彩。
元代钧瓷处于一个斗胆立异、勇于打破的年代,在造型上承继和开展了金代钧瓷的风格,发明“泼斑施釉”的方法,以粗暴豪宕的风格为神韵,极具“马背上的民族”的鲜明个性。
“右拥太行左沧海,南襟河济北居庸”。农耕文明、游牧文明和渔猎文明交错交融、凝为一体,北京是神州大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文明枢纽。
镌刻家国回忆,倾诉千百年情愫。一件件千锤百炼的“镇馆之宝”在文博人的看护下勃发新生机、开放新光荣,如一个个跃动的动听音符,奏响古今共识、文脉传承之曲。
规划:王宇轩
来历:新华社
作者: 罗鑫